前些日子檢修了ZIPP NSW 454/303兩套輪組
同時作了路測幫車主抓異音...
NSW花鼓是以棘盤咬合設計作為出發
有別於DT/CK/MAVIC ID360的盤式咬合,以六顆小磁鐵吸附讓棘盤咬合
454路測
上山的轉速算好帶
會有抽拉的長鞭效應回饋,但又不至於瓦解
所以重歸重,角板山還是跑出34分多的時間,算不錯
但起身抽車,明顯聽到後輪磨煞車邊的聲音
張力在出門前有先檢查確認過,並無過低的情況
回程的下坡路段,即便換成我的高制動力煞車皮
煞車的表現仍是普普
幾個彎道過後,就不想騎了
輪組的表現蠻不穩定,沒有踏實感
前輪受側風的操控穩定度也不太理想
考量不是自己的輪組...安全優先,慢慢龜回家...
303路測後,確認前輪鋼絲張力略偏低
修正後排除異音
框體內部與車圈外觀一併檢視,碳纖成形的照片我就保密了
剛性數據,我沒測
我手邊有的ZIPP剛性數據,接近的規格是2016 管胎版404
扭轉剛性166Nm/度,側向是34N/mm
open會比較高,參考tour zipp 404 側向38N/mm(後輪),303是39N/mm(後輪)
以我的體重,不論NSW 454側向剛性多少,我應該都可以直接忽略才是
為什麼NSW 454我使用會有磨煞車邊的情況出現?
我們從框體造型設計來看這件事
後輪,不論傳動或非傳動側的傳動鋼絲
與車圈鋁頭結合的位置
這個鋸齒狀的車圈造型
再看框體內部的補強環位置,補強環的厚度似乎不太明顯
碳纖的特性,越彎曲越不直線,剛性/強度表現越差
這個鋸齒狀的造型雖然官方說法是優化空氣力學而設計,但造型在力量傳遞的表現出現了明顯扣分
加上補強環薄
成了輪組的不穩定來源,而這部分也會影響到扭轉剛性的表現
讓這套輪組在用迴轉數帶的狀態下是很輕快,但起身抽車出現後輪磨煞車邊的現象
撇開花鼓幾何與鋼絲不討論,NSW 454的造型或許在空氣力學上有加分,但在剛性表現與穩定度表現卻不理想...
我把NSW 303/454的煞車溫度流動用熱顯像儀拍攝下來
可以從溫度發展與流動狀態看出,454的溫度塊狀發展更明顯於303
代表454車圈在鋼絲張力拉扯下的車圈變形量大於303
也可以說454車圈的剛性沒303高
NSW 454這套輪組迴轉很好帶,即便重量不輕,但山路爬坡的表現我還蠻喜歡
至於磨煞車邊,這無解,因為是車圈結構造型的關係
只能請車主減少爬坡抽車的動作...
By山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