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位車友跟我聊天時,表示有點看不懂這張圖的意思
圖一為東麗公布的碳纖報告內容,我將其整理與稍加翻譯
上半段是單絲的拉力試驗報告
T1000的拉力測試斷裂點比T800高,模量一樣(等於剛性相同)
T800應變略小,每1000公尺長的纖維重量較輕於T1000
下半段(紅色圈所示)
是預浸布(纖維含樹脂硬化後的試驗)
拉伸強度的部分,仍是T1000表現略高T800
Tensile Modulus拉伸模量以下的數據,則是T800表現高於T1000
拉伸模量800>1000 5Gpa
抗彎強度800>1000 50Mpa
抗彎模量800>1000 5Gpa
90度抗拉強度800>1000 3Mpa
這一段可以把SEM分析結果帶入說明
SEM分析結果,T800纖維長軸平均值較T1000大
意思是指T800的纖維單絲造型與T1000相比,較橢圓形
這是T800纖維在模量/抗彎等/應變等表現會優於T1000的主因
友人對報告的第一眼印象是:才差5,並不多
但我提醒他,是5"G"pa
M是10的6次方,G是10的9次方
等於是差了5000Mpa
這也是模量差5Gpa為何在使用上,剛性表現會有感的原因
最後一欄的90度抗拉強度多3Mpa
相信大多數人也不了解意思
這部分需要把線徑造型帶入,T800纖維絲的造型較橢圓
當纖維絲成90度水平狀,較大的長軸面也提供了較多的樹脂抓附面積
(想像一下,一支5公分與一支6公分直徑的鐵管,平放在桌上,你用手從側面要抓起來,誰可以提供較大的手指抓附力?一定是面積越大越好抓)
以上為T800/T1000剛性差異成因說明
我把碳纖製程會使用到的FAW(單位面積纖維重量Fiber area weight)重新整理,詢問老師
我們在跟預浸布供應商購買碳纖預浸材時,廠商一定都會問:你要FAW多少的?
FAW意指每平方公尺的含碳纖重量
FAW150,為每平方公尺含纖維重量150g
舉例計算方式為:
若以T800為原材
T800 Yield 12k纖維束,每1000公尺纖維重量為445g
150g的含碳量/0.445g=337.07顆碳紗使用量來做預浸布
T1000 Yield 12k 纖維束,每1000公尺纖維重量為485g
150g的含碳量/0.485g=309.27顆碳紗使用量來作預浸布
T700Yield12K纖維束,每1000公尺纖維重量為800g
150g的含碳量/0.8g=187.5顆碳紗使用量來做預浸布
T1100 Yield 12k 纖維束,每1000公尺纖維重量為505g
150g的含碳量/0.505g=297.02顆碳紗使用量來作預浸布
以上述4種不同碳纖成形出來的工件
在不討論製程的誤差與樹脂流失率的前提下,做出來的工件重量基本是一樣的重量表現
再套用圖表的材料剛性/強度諸元數據來比對做出來的工件剛性與強度差異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把預浸布製程帶入
業界會有的FAW變化運用
這裡舉T700為例
用T700纖維做FAW150的預浸布,需要188顆碳紗掛上纖維放置架,進行樹脂含浸作業
這時,若掛的纖維紗顆數不變,將纖維材質改成T800或T1000
FAW會驟降,但因纖維數量相同
T800/T1000,在剛性/強度都比T700高的條件下
這樣的製程運用結果,可以得到更輕/更強/更剛的預浸布
所以,在工廠端會很常聽到”我們是用T700+T800組合”
用以得到輕量化與高剛性的碳纖產出物
總結:
碳纖分析
T1000/T800/T700/玻纖,四種纖維材質
拉曼光譜試驗完成後,基本就能透過D/G將T1000/T700/玻纖明確分離出來
T800/T1000 拉曼光譜的D/G差異不明顯,需搭配SEM與拉力試驗做辨別。
纖維系統可以透過這樣的逆向工程方式解讀出正確的纖維類型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樹脂系統的成份比例分析,基本了解後,檢驗機台除了HPLC/FTIR,還要搭配GC/MS
未來若有機會,希望可以進行這部分的分析
#山姆叔叔技研